1.NBA是如何进行商业运作的?

2.为什么NBA篮球运动员的工资收入比足球运动员的人收入多?

3.NBA季后赛是没有工资的,那么球员为什么还要努力打进季后赛?

4.拿下NBA总冠军篮球队收入大概有多少?

5.CBA篮球各个篮球队靠什么挣钱?打赢了或者总冠军都是谁给球队钱?

6.NBA的球队拿到冠军,它的老板怎么赚钱?老板花那么多钱去请人打冠军,貌似老板也没赚钱啊

篮球队是怎么赚钱的_nba篮球队怎么赚钱

俱乐部其实就相当一个公司,股东出钱,总经理负责日常运营。大体上,组建一支球队是这样的:股东发起,聘用总经理,组建俱乐部行政人员,总经理招聘教练组,教练组和总经理共同员,进行球票和相关纪念品的销售,赛季中的各种相关的运作,赛季结束进行评估,开始下一个赛季准备。

而球队的营收大体来源于三方面,一个是转播收入,一个是球票及周边产品的销售,第三是广告收入。其中,转播收入由联盟统一管理,其中一半转播收入会给球队;球票收入球队也要上缴给联盟一定比例,常规赛大概6%,季后赛45%,这些钱用于给季后赛球队发出场费以及最后的奖金;而广告收入完全是球队自身品牌的影响了,这部分是完全球队掌控的。

球队的支出呢,大头是球队相关人员的工资,尤其是球员及教练组的薪金,其他的就是各种运营费用了,包括场地维护、差旅费用。

球队的运营类比**制作的话,老板就是出品人(出钱),总经理就是制片人(管账,负责一系列运营),主教练就是总导演(负责具体人员的组织协调与工作),教练组其他教练相当于各种美术指导、摄影指导(负责具体某一领域的工作),球员就是演员。剧本就是比赛,但没有编剧,因为参与比赛的每个人都是编剧。

所以一个俱乐部也就是一个公司,而公司是要盈利的,所以可以看到很多小俱乐部为了节省开支就不能签到大牌的球员,或者为了签大牌球员而只能搭配很多底薪的角色球员。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看似球队顶梁柱的球星经常被交易,因为球队不是只获胜就行的,还要赚钱。

NBA是如何进行商业运作的?

本人作为NBA的长期球迷,从-98年看天皇巨星乔丹打球开始,直到02年姚明登陆NBA,直到今天。从一个菜鸟,到现在了解挺多,这些年来积累了不少经验。关于NBA的球员培养,人才经营,品牌运作,产业链的设计,都潜心学习了一些。今天特地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,和网友们分享。

关注NBA

这么些年了,我一直在思考,为啥NBA可以这么红火,市场越做越大?尽管最近20年经历了两次劳资谈判,2008年金融危机,可是NBA得整个产业链一直呈现上升趋势,盘子越做越大。吸金能力只增不减。最近又要卖球衣的胸前广告,获得天价收入。NBA的市场营销那么成功,品牌经营能力那么出色,里面有啥奥秘呢?

有很多网友或许会说,那是NBA会经营,美国的市场经济搞得好。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。这种答案,其实并不能令人满意。因为太过笼统,没有具体的分析。在我看来,NBA的核心竞争力,就是球员,它汇聚了世界上将近80%的一流的篮球运动员。形成一个无可比拟的人力的优势。说过,战争的关键,就在于人。没有了人的因素,一切其他的因素都是客观,次要的。如果没有这一大批优秀的球员,球星,NBA想要保持核心竞争力,是天方夜谭。我们可以想象,如果没有那么多一流的球星在篮球场上进行巅峰对决,展示自己过人的绝技,NBA的比赛要转播,要卖票,要卖球衣,卖广告,都是无本之木,无水之源。

关于NBA怎么培养球员,培养球星,如何对球员进行针对性的技术提高。我之前的文章里面已经详细表述。这里不再重复。(参考附录)

抛开优秀球员的因素不谈,如果我们专注于NBA的俱乐部,整个联盟的经营来看。很多值得思索的东西可以发掘出来。不可否认,NBA可以这么火爆,盈利能力超强,是市场运营,营销学做得很好。NBA的很多案例都能成为商学院的典范。

可是,根据我这些年的观察,NBA可以长久以来保持自身的竞争力,营销活力,让球迷们牵肠挂肚,让粉丝们如醉如痴,绝不是一句“市场经济”就能够解决一切的。

它的市场规划,品牌经营,限制资本,扶持弱势俱乐部,里面都有很多值得思索的地方。而这些这些特别有意思的规章,条款,都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。如果用一般的市场经济的原则(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。市场主体不管是人还是企业,必须具有独立的产权,有独立的经济利益,是自主经营、自负盈亏、自我约束、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。)1,完全解释不通。

我可以大胆地说上一句,NBA在产业经营,品牌营销,联盟规范方面,有很多很多经济的成分和因素。而只有这些市场经济无法解释,伟大的经济才能解释的原理和原则,保证了NBA的核心竞争力持续不断,犹如“源头活水”,几十年来绵绵不绝。经济的伟大性,在NBA的很多著名条款中,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。具体的条例,请听我慢慢道来。

第一,每只球队最多雇佣15个有正式合同的球员 vs. 经济的配额制

熟悉NBA的球迷,网友们都知道,NBA联盟对于俱乐部有规定,每个俱乐部,只能签15个有正式合同(保障合同)的球员,季后赛只能报名12个。这个条款,球迷本耳熟能详。没有人会觉得不妥。可是,细心的球迷们有没有想过,这种联盟对于俱乐部的硬性条款,根本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。

之前我已经说过了,市场经济的特征的第一条:市场主体不管是人还是企业,必须具有独立的产权,有独立的经济利益,是自主经营、自负盈亏、自我约束、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。1

(来源于百度百科:市场经济)。

如果按照这条经典的市场原则来看。那么联盟的规定就是彻头彻尾的霸王条款!俱乐部雇佣球员,和球员签合同(工作合同),是劳资双方自愿的事情。俱乐部老板自主经营,自负盈亏啊。有钱的俱乐部想要打人海战术,自己花大钱,多雇佣球员,有何不可?碍你联盟什么事情?俱乐部自负盈亏,即使多股球员成本高了,亏了钱也不关你联盟的事情。老板愿意,你管得着么?请问联盟凭啥下这条规定?为什么以市场运作出了名的NBA会有这样的非市场经济,伪市场经济的刚性条款?请球迷们好好思考一下。

其实,追本溯源。这种条款只能用伟大的经济原则来解释。这一个条款,在经济学里面,就是很简单的道理------“配额制”。这15个保障合同,就是联盟给每个俱乐部的15个配额。

俱乐部可以少用。(比如有的俱乐部一年只雇佣14名球员),但是绝对不许多用!经济的特征,就是按配置。放在NBA,就是联盟让俱乐部按照配额,配置自己的球员体系。经济的伟大性,就在于合理,有效地控制资本这头野兽,防止资本泛滥,扭曲制度和游戏规则。

配额制的精髓,就在于防止资本泛滥,防止财雄势大的俱乐部,多吃多占。导致浪费,引发的不公平竞争破坏规矩。如果没有这一条,财雄势大的俱乐部搞军备竞赛,雇佣20-25名球员,搞轮换制度,来应付82场常规赛。战绩估计不会差,季后赛,找15-20个球员,多个轮换,保证场上的体力。如此下来,那些经济实力不够的俱乐部就只能吃亏,常规赛战绩不佳,季后赛也步履维艰。长久以往,就形成一家独大。

不仅仅是俱乐部的不公平竞争。这条15个球员的配额制,对于整个联盟都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。它可以有效地维护NBA的品牌质量,保证NBA的成色。对于联盟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。

每支俱乐部只能签15个球员这一条硬性规定一出台。配额制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显现了出来,配额制度,等于设置了一个硬性的门槛。它规定了整个NBA的联盟,30之俱乐部只能有

450

名球员可以参与。蛋糕就这么大。有了这条门槛。保证了NBA的含金量可以维持在一个很高的位置。因为每个俱乐部只能雇佣15个人,老板们肯定会珍惜配额,尽量雇佣好的,有实力的球员。不会随意把合同签给篮球水平不够,或者因为伤病影响了竞技水平的自由球员。这450个配额,就是门槛,整体NBA的产业中的球员水平因此得到了保证。一般的球员,想进入NBA,难度就会很大。如果水平不再这个门槛线以上,俱乐部很难雇佣,因为不是钱的问题,而是配额有限。大家都知道,NBA每年会有新鲜血液加入联盟,也有不少球员或者退役,或者伤退(姚明),或者离开(易建联,马政委)。可是,不论人员如何流动,这450人的联盟配额和门槛,决定了NBA的整体水平不会有大幅的滑坡,一直在高处小幅震荡。

因此,整个NBA的金子招牌,就熠熠生辉。一个行业的准入门槛,对于高端产业经营和品牌经营来说,至关重要。只有建立硬性的门槛,对行业高标准,严要求,整个产业才有含金量,才能吸引投资方,市场,和观众。网友们试想一下,如果NBA和CBA一样干,每隔几年,就可以加入1-2支俱乐部,每个俱乐部对于球员雇佣都是听之任之,抛弃这个硬性规定,结果会怎么样?

那就是灾难啊,会有大量球员都冲入这个联盟。一旦产业扩张过快。数量的急剧增加,意味着整体质量的大幅滑坡。NBA的品牌,就会像CBA那样,成了注水的猪肉,质量一泻千里。CBA的例子就是明证!

如果NBA真的这么干了,盲目扩张,丢掉了门槛,丢掉了配额。那么整个NBA的金字招牌,就完蛋了。

整个NBA品牌一完蛋,NBA就从绩优股变成了垃圾股,再也没有投资人愿意投资了,现有的投资方还会撤资。如果大量水平不足的球员冲入整个联盟,那就是典型的经济学的原理------“劣币驱逐良币”。整条产业链3年之内崩溃。

所以说,联盟的第一条硬性规定,极为重要。伟大的经济的配额制,保持了整个NBA的核心竞争力。这一点,市场经济做不到的,配额制功不可没啊。

第二,底薪,顶薪制度,工资帽,奢侈税vs. 经济的物价机制。

说完了配额制度,接下来,说一下NBA的工资制度。资深的NBA球迷,网友们都知道:NBA有底薪制度,一个球员,只要是有保障合同在身,至少工资是40万美金一年。同时NBA还有一个很有顶薪制度:球员顶薪将根据球队BRI的48.04%计算(称作顶薪工资帽),球龄0-6年球员顶薪为顶薪工资帽的25%,球龄7-9年球员为顶薪工资帽的30%,球龄10年或以上的球员为顶薪工资帽的35%。和上一届劳资条款一样,这个数字和球员上一份合同的105%取大。

同时,NBA还有工资帽,奢侈税的制度:

工资帽:

每年的“工资帽”是根据NBA前一年的总收入,然后取这个总收入的48%作为nba球队工资总额。再拿这48%的总收入除以nba球队总数30支球队,得出的平均数就是当年的“工资帽”,球队花在球员身上的工资总额不得超过这个数字。19-98

赛季是2690万美元,上赛季是4384万美元,而2010年则是5800万美元。

奢侈税:总收入的55%就是奢侈税的界线,如果球队无视它的存在而越过它,那么球队就要遭受严厉的惩罚。惩罚一是托管的那笔钱不还给运动员了,惩罚二是球队在55%之上每花一美元,还要交纳一美元的奢侈税。如果球队超过一千万美元,那就还要交一千万美元的税钱。

这几条制度,网友们看起来觉得理所当然。

可是请大家仔细想一想。如果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,这些规定也很难解释得通。为啥?因为市场经济是自主经营,自负盈亏,俱乐部雇佣球员,爱给多少钱,是老板和球员协商的结果。与联盟何干?联盟有啥权力限制俱乐部的薪资空间,人家老板自己愿意怎么经营,按照市场经济原则,联盟凭啥干预?

有的俱乐部市场小,经营不容易,老板为了节约成本,低价雇佣水平不够的球员,行不行?有的俱乐部财大气粗,愿意花大钱,5个位置都找一流球员,包打天下,行不行?明星球员实力很强,老板爱才,多给点行不行?比如现役的球星科比,他去年的工资2480多万美元。如果哪个俱乐部的老板爱才,出3000万一年,明火执仗地挖角行不行?如果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,自由竞争,价高者得啊。请问,为啥NBA要有这些非市场经济的条款呢?

答案很简单,这里面的道理,只能用经济的物价原理解释。

2.1, 底薪制,伴随着配额制,是经济的相辅相成的产物。

就像之前的话题所说:有了配额,就有了门槛,NBA就有了含金量。因此,与配额制相辅相成的底薪,就是底线,就是行业门槛底线的体现:能在NBA打球(保障合同)的最差的球员的价值的底线,就是这个价钱。网友们都知道,这NBA联盟的的450个球员,水平也是参差不齐,有高,也有低,不是一刀切的。NBA里面有科比,詹姆斯这样的巨星,也有易建联,巴特尔,孙悦这样的过客。职业篮球的本质,历来如此。可是,底薪制度,保证了在门槛里面的球员的最低,最基本的保障(不过相对于美国中产阶级,工资也是巨款了)。同样,对于中国,在的经济时代,也有最低工资25元。

有了底薪制度,可以有效地保证两条规范:第一,有了保障合同的球员,基本利益得到了保障(NBA最低工资)。这样防止俱乐部店大欺客,剥削,压迫边缘球员。第二,防止球员为了到NBA打球,自降身价,劣币驱逐良币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:一个NBA俱乐部,已经签了14个球员,最后一个份额,要在两名实力不强,可是相差不多的新秀中取一个。如果没有底薪制度,俱乐部自主经营,自负盈亏,劳资双方自己协商。那么,可能两个球员为了争取拿到合同,出现自降身价的局面。(比如现在的大学生毕业招聘,为了争一个职位,降低自己工资要求)。这样也是降低底线,降低NBA含金量的事情,联盟是不让干的。

2.2, 顶薪制度,就是设置球员工资最高门槛。

中国有一句俗话,叫做店大欺客,客大欺店。如果说之前的NBA底薪制度,是防止NBA俱乐部的老板财大气粗,店大,欺了客(球员)。那么于此相反,NBA的顶薪制度,就是防止球星坐地起价,客大,欺了店。

与NBA底薪制度相反相成的,就是顶薪制度。就是球员价值的上限。有底线,就必须有顶点,就像之前说的,NBA联盟可以接纳450个球员。有拿最低工资的过客,也有科比,詹姆斯那样的巨星。“低保球员”的利益得到了保障,可是球队最牛的球星的权益也需要限制。这点,跟时代八级技工制度相类似。也是经济的产物。

举个例子,最低工资40万一年,去年科比的工资2480万一年,NBA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的比值在32倍左右,这个是符合行业的健康发展。因为不管怎么说,NBA的球员都是同一阶层,都是俱乐部的雇员,在球队打球。虽然按照能力大小不同,要有薪资高低,可是工资极差不能太大。而一个巨星占据球队的薪资空间不能太高(25%是上限),一支球队雇佣15个球员,如果一个人的工资占了好几个人的综合,这种薪资结构,对俱乐部也不利。关于工资级差的计算和探讨,属于人力的范畴,在这里不深究了。

2.3, 工资帽,奢侈税,就是维持物价稳定,设置最高运营成本。

这个制度,用经济的原理解释,就是维持物价稳定,这点从建国前27年,中国的经济体制就可以看到。接近三十年,物价没有大幅上涨,民生得到了保障,百姓的生活压力得到了缓和。

同样,对于俱乐部来说,虽然每只球队有了15个合同的配额限制,从数量上限制了俱乐部资本的扩张,和资本的泛滥。但是从质量上,没有有效地制约。资深体育评论员梁宏达老师曾经说过这个事情。如果没有工资帽,奢侈税,任由俱乐部老板乱花钱。结果会如何?那比尔。盖茨买一只NBA的球队,财大气粗,花大钱,每个位置都配备联盟最优秀的球员。这样形成不公平的竞争。给整个联盟,产业链造成了巨大的危害,这就是资本的泛滥的恶果。

如果NBA没有工资帽,奢侈税,NBA就成了烧钱的游戏。谁有钱,谁牛逼,有钱的俱乐部财大气粗,挖角,吸引投资赞助,巨星效应形成黑洞,越来越富,没钱的俱乐部越来越没有竞争力。只能靠着卖球员(卖血)过日子,惨淡经营。短短几年,NBA就成了两极分化的格局,那就是寡头经济,垄断资本主义了。如果真的这样,NBA就和和西甲一样。除了,巴萨,其余的球队都是陪太子读书。真个联盟失去了悬念,也就失去了产业竞争力。

如果NBA就靠着东西部两只巨无霸球队撑场面,一枝独秀不是春。那么NBA就会失去悬念,整条的产业链也会受到冲击。会失去很多了球迷,投资方。

而且,如果NBA不设置工资帽,奢侈税,任由俱乐部烧钱。那么真个联盟就会像CBA那样,搞军备竞赛。无形之中,加大了俱乐部的运营成本(工资太高),摊薄了盈利。挤出了中小俱乐部,这种烧钱短期内对于联盟可能是强心针,因为资本进入了。可是从长期来看,绝对是毒药,过快增长的俱乐部的成本,会大大制约产业的健康发展。没几年,俱乐部老板就没钱或者不愿意再投钱,如果资方收不回过高的成本(高工资),搞不好也会撤资,赔本的买卖没人会干。NBA失去了足够的盈利能力,就等于失去了吸引投资的能力;那结果就和当年中国的甲A联赛一样。通过烧钱,火了几年,最后一地鸡毛。

所以工资帽和奢侈税,按照经济的原理,是联盟的必须,必须控制物价,控制运营成本。防止资本泛滥而扭曲规则。

第三,每只球队每年两轮选秀权vs 经济的粮票,肉票制度。

NBA联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选秀制度。每年,会有60名新秀,进入联盟。让球队选择。60名新秀球员按照实力评估,分成两轮,俱乐部每年有两个选秀权,可以选择自己心仪的球员。中国球迷喜欢的姚明,就是作为2002年的状元秀,让火箭队摘走的。当年的我目睹了整个过程。心中也着实激动。

可是,让我不理解的是,如果用市场经济的原理,很难解释得通选秀权是怎么一回事情。如果NBA俱乐部的老板想要招募这些新秀。完全可以和球员私下谈判。市场经济么,自主经营,自负盈亏,劳资双方谈判不就行了?球员18-19岁以上,是成年人,有承担责任的能力了。联盟何必要多此一举,让球队选择呢?而且,选秀权这个东西也挺奇怪,不少的球队在交易中间,把选秀权也作为筹码的一部分,进行买卖。这是为什么呢?

在我看来,这种制度,只有伟大的经济原理才能解释的通:NBA的选秀权,就是经济时代的粮票或者肉票!

第一,每只球队,每年两个选秀权,相当于两张粮票,有了它才能从60人中间的新秀中挑选两个球员。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,一个是配额制,理论上,每个球队每一年只能挑俩人(通过交易拿到额外的选秀权属于特例)。这样子,不允许球队以资本压人,哄抬物价。另外一个,是粮票制度,就是说,只有了票(选秀权),才有了选秀的资格,没有了票,俱乐部老板即使有再多的钱,也没用。他根本没有多吃多占的可能。

从这种意义来说,和粮票一样,选秀权是保护弱势群体的,尤其是NBA的资本不足的球队,可以保证球员不被财大气粗的俱乐部挖走。

第二,选秀权可以作为交易的筹码,这一点,就是彻底的粮票的第二属性。在经济时代,粮票也是可以交易,也是潜在货币的一种。因为它有间接地货币的功能。

第四,NBA球队的倒摘牌制度 vs. 经济的逆向配置。

刚才说了选秀权,现在深入说一下NBA的倒选秀制度,就是从理论上来说,弱队挑选高顺位的新秀(好球员)。强队或者上一年的冠军,挑选低顺位的新秀(通过交易得到选秀权的例外)。

这种联盟的规定,用市场经济的原则,也解释不通啊。一个,如之前所说,不应该有选秀权,让俱乐部和球员私底下沟通,谈妥价钱,劳资双方自愿,俱乐部自主经营就行啊。第二,即使每只球队有两个选秀权合理合法。那好,如果按照市场经济的“自由竞争”的原则,联盟凭啥弱队先挑?弱队和强队应该在一个平台上自由竞争。倒摘牌没有道理啊。

如果按照市场经济原则,自由竞争,那么最公平的方法,应该是抓阄:NBA拿出60个数字的签,放在两个碗里面。一个是1-30号,另一个是31-60号。联盟应该让俱乐部的三十个老板或者总经理抽签,每人在两个碗里各自抽1张。这样最最公平,老板们这个时候就是看运气,比人品。谁手壮,人品攒的够,谁抽着好的签。谁人品不够,运气差,抽到坏的签。那是看天意,也没得埋怨。可是NBA联盟为啥要偏偏安排这种倒摘牌制度,让弱队先挑好的苗子?按照市场经济原则,好苗子应该自己决定去留,优化配置啊。当然,我不排除有的球员觉得去弱队,上升空间大一点。可是这应该是自由竞争,而不是联盟硬性规定。

这一切问题,无法用市场经济原理解释,只能用伟大的经济原理说明。这就是经济的逆向配置制度。通俗地说,就是(联盟),用强硬的手段(硬性规定),按照来配置(新秀球员),而不是通过市场的方式。

那联盟为啥这么干?要以这种方式配置(新秀球员)?从经济的原理来解释,那就很明了,这就是统筹兼顾,开发欠发达的地区,挖潜价值低谷,逆向配置。平衡各方关系,防止一家独大。这种做法,和当年建设内陆的工业,努力建设开发三线城市,有异曲同工之妙,都是经济的神来之笔。

联盟这么做,可以帮助弱队渐渐翻身,削弱强队的优势。从长远来看,整个NBA形成群雄逐鹿的格局,可以打破垄断。比如骑士队,2003年抽中詹姆斯之前,是弱队,可是詹姆斯来了之后,2003-2010年,骑士队短短几年,实力迅速崛起,打到东部冠军。NBA的总冠军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。除了少数强队比如公牛,湖人可以三连冠。大多数只能得一次。

为了防止一家独大,过度集中,只有用经济的手段,逆向配置限制资本的独大。用经济调整,制约,限制市场经济,真的是一步妙棋。

第五, NBA球衣收入共有制vs. 经济的大锅饭制度。

最后一点,就是NBA球衣收入制度。比较奇怪的是,NBA卖球衣的钱,不是球员私人所有。而是整个联盟共有。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。

记得2008年,有一条新闻。讲的是湖人队的孙悦,突然得到了一张25000美金的支票。他的来源,是科比卖球衣的收入,这部分收入,是整个联盟的球员共有。当时孙悦觉得飞来横财,挺开心。这个新闻现在还能找到。://sports.qq/a/20081121/000291.htm

标题是 《科比卖球衣帮孙悦赚钱 联盟所有球员可得分红》 出处: 2008年11月21日10:04 腾讯体育。

这种共有制度,如果按照市场经济原理,完全解释不通:球员卖球衣,凭的是自己的本事,和明星效应。科比,詹姆斯,加内特的球衣好卖,是他们自己功劳,那么卖球衣的收入应该是科比的团队,加内特的团队得利。最多给自己的俱乐部分一部分红,就很够意思了。可是,为啥科比卖球衣的收入,要分给孙悦?24号球衣和孙悦有啥关系?这不是鼓励“不劳而获”吗?这不成了“干好干坏一个样”吗?按照市场经济的“按劳分配原则”,这种制度不是扯淡么?NBA怎么能这样子干?养懒汉?

可是,这个现象,用伟大的经济的大锅饭制度,就可以解释的通。这种制度,就是经济的大锅饭:照顾弱势群体,合理的分蛋糕,“共同富裕”。

大锅饭,不是绝对平均主义,而是合理分配利润,适当照顾劳动能力欠佳的工作者。这对于调动生产积极性,是必须的。一家人,爸爸妈妈出去挣钱。回到家,一家人一起吃饭,在一个锅子吃饭,有啥问题?你能指责孩子不劳而获吗?显然不行。

结尾:

说了那么多,从NBA的整个产业链发展来看。经济的因素,占据了很大的比例。为啥号称资本主义老大的美国,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NBA会用这么多经济的原理?其实很简单,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有很大的弊端:比如资本的傲慢,客大欺店,资本扭曲制度,践踏规则,贫富差距加大,两极分化,产业垄断丧失竞争力,等等。

在资本主义最最发达的美国,NBA为了限制资本这洪水猛兽,必须用经济这把尚方宝剑合理配置,干预俱乐部,维持市场健康发展,保护NBA这块金字招牌。

由此可见,市场经济发展到了高级阶段,必然要伴随着经济。经济的优越性,显露无疑。只有用非市场的手段,控制,引导市场,才能保持整个NBA的健康,高速,茁壮的发展。这,就是NBA产业链的经济学。

为什么NBA篮球运动员的工资收入比足球运动员的人收入多?

商业开发策略

从 1946 年创立开始, NBA 从一无所有变成现在世界上最赚钱的职业联赛之一,成为各种体育联赛效仿的成功典范。在 60

年历史中, NBA 用前 30 年做联赛水平的培养和商业运作的内部基础;后 30 多年将其推向市场,推向世界。

NBA 开始的时候,就像是一个自娱自乐的业余联赛,没有什么影响。直到 1953-54 赛季,电视台才第一次转播 NBA 的

13 场比赛,付给 NBA3.9 万美元。但在这之后近 20 年里,虽然一直有 NBC 和 ABC 两家电视台转播 NBA 的比赛,但两家都没有付给过 NBA

一分钱。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 13 年。从 13-74 赛季,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台 (CBS) 与 NBA 签订合同,并付给 NBA 三年 2700

万美元的转播费用。这之后, CBS 共与 NBA 续约 4 次,到 1986-87 赛季时,转播费用已经涨到 4 年 1.74 亿美元,几乎是 13 年前的 5

倍。

年,改变 NBA 命运的斯特恩出任 NBA 第四任总裁, NBA

几乎所有的规章条例、运作理念、经营手段、市场推广、国际化进程,全部是斯特恩亲手缔造或者是他主要参与的。在斯特恩上任期间, NBA 的总资产翻了 5

番。斯特恩还建立了 NBA 有线电视、 NBA 网站、 NBA 城、 NBA 商店、 NBA

流动大巴等项目,这些推广方式已经几乎成为篮球联赛固定的运作模式。

目前, NBA 的广告收入也与日俱增。现在联盟的服装有阿迪达斯,运动鞋有耐克和锐步,饮料有可口可乐,食品有麦当劳,网络有

AOL ,就连儿童玩具都有乐高公司赞助。早在 2002-03 赛季 ,NBA 指定的赞助商就有 19 家,其他各种广告更是不计其数。

NBA 来到中国时,虽然门票不菲,但仍然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形。在“姚明热”疯狂的上海,球迷不惜等待 40

个小时以求一票。在北京,由于超过 5000 名球迷聚集在购票点外,迫使有关方面不得不提前 9 小时卖票, 5000 张门票以 21 . 75 美元到 362

美元不等告罄。

经营制度创新

斯特恩的伟大之处,并不只是将联赛推上一个高度就算完事,他做了很多制度性的工作来保证 NBA 的良性运作,例如:经纪人制度

( 包括自由球员转会 ) 、球员工会与俱乐部谈判制度、引进工资封顶、反毒品公约等。今天, NBA 已经成为一个完全制度化运作的组织,因而能够基业长青。

NBA 的选秀制度。为了使 NBA 各队的实力水平不至于太悬殊,从而增加比赛的精彩和激烈程度, NBA

都要在每年度的总决赛之后,在 6 月下旬举行一年一度的“选秀大会”。参加选秀的一般是全美各大学的学生,均为 NCAA

全美大学生篮球联赛中的佼佼者。当然,最近几年里,高中生和国际球员有增多的趋势。 NBA

根据他们的综合实力给他们打分排名,然后,各球队依照该年度在常规赛中的胜率排名,按由弱到强的顺序依次挑选。

选秀并非仅是一个以炒作新明星为目的的媒体秀,而是对于维持 NBA

的竞争力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制度机制。美国的各大职业球赛,不设升降级。

刺激球队上进的一个主要动力是季后赛。季后赛不仅增加了比赛的场次,而且真正把比赛变成了全国性赛事,赢利远非一般比赛可比。在季后赛中走得越远,球队赚头就越大。但是,仅仅凭这一规则,

NBA

马上会贫富分化。试想,一个队打到季后赛最后一轮,就成了全美著名的强队,财源滚滚,买队员手面也很大。一个队没有打入季后赛,收入降低,不仅买不起好队员,甚至不得不把本队的王牌卖掉。久而久之,上述这两种队就不是对手,

NBA 的竞争性下降,最后只有四五个队的比赛好看。

用来制衡这一趋势的制度,就是第一选秀权。每年 NBA

选秀,最弱的队先挑队员。通过选秀制度的杠杆作用,弱队每年总能得到一些能量补充,成功地利用这一优先权,弱队就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。而强队得到好球员的几率则相对较小,这样就使得

NBA 各队之间的实力差距不至于太悬殊,保证了比赛的水平和质量,进而也就保证了 NBA 的活力。

另外, NBA 球队之间的球员交换机制,也表明了参与球队希望“双赢”或者“多赢”

的愿望。像勇士队与小牛队完成的九人大交易,其出发点就是为了共同提高两队的实力。在这场交易中,两队的明星球员贾米森和范埃克塞尔作了互换。在小牛队中,虽然范埃克塞尔实力一流,充满,但由于纳什的稳定发挥,使得他的作用大多是锦上添花,很少能雪中送炭。而由于内线实力的欠缺,他们在和湖人、马刺那样内线实力强大的球队的对抗中处于劣势,因此,得到贾米森这样的明星球员,既能提高得分能力,又能增加内线高度,对球队大有裨益。同样,贾米森虽是勇士队的头号球星,但和他司职同样位置的墨菲上个赛季进步神速,况且比他更高更壮,似乎已能替代他的角色。倒是勇士队的后卫阿瑞纳斯虽然获得了上个赛季的“进步最快奖”,但由于年轻和欠稳定,常常无法帮助球队在关键的比赛中力战到底,他们曾看上了马刺队的克拉克斯顿,还将“袖珍后卫”博伊金斯招致麾下,但这些人和范埃克塞尔相比,显然不在一个档次。因此,勇士队才会放走头号球星,迎来小牛队的替补后卫。这种思维和行为方式,正是期待“双赢”的表现。

火箭走出低迷的起点,其实就是一次火箭高层进行一个重要的球员交换——用杰克逊交换黄蜂的韦斯利。现在 NBA

中,攻防转换的节奏越来越快。在 20

多场的比赛中,火箭高层敏锐地发现了重大问题——对手屡屡针对姚明在速度上这个最大的软肋,不断地扯开火箭的防线(特别是在抢到后场蓝板发动反击时),而火箭的其他队员,并不是个个速度都能弥补姚明的软肋。所以,火箭高层才不惜用表现一直稳定、优秀的杰克逊,换来黄蜂的老将韦斯利来弥补姚明速度上的不足,做的一笔让人看不懂却极其正确的交换。由此,带来了球队的重大转变,形成了现在火箭的四快一高的先发阵容,火箭的战绩也一路攀升,姚明的发展也慢慢步入了正轨。

季后赛和选秀制,一个鼓励强者,一个扶助弱势,既刺激了竞争,又保持了各队之间实力的均衡,交换制则起到互补的作用。所以包括篮球在内的美国各大职业球类联赛,没有出现欧洲足球俱乐部那样过度的贫富分化。要知道,足球和篮球不同,常常一球定音,偶然性很大,弱队偶尔还可以战胜强队,但是在篮球中两队实力分化到一定程度,弱队就不可能有机会。没有选秀制,

NBA 的比赛就不堪设想。

市场培育策略

NBA 对中国的 “ 暗渡陈仓 ” 可以追溯到 1991 年,中央电视台体育记者于嘉说,大卫 ·

斯特恩当年首次造访中国和央视洽谈转播 NBA ,耐心地解释 NBA 是什么,转播可以不收费等等 …… 直到央视同意转播。

1992 年乔丹领衔的 “ 梦之队 ” 在巴塞罗那奥运会横扫千军,征服了全世界球迷,斯特恩又适时地把 NBA

推向了中国。从 1991 年到今天,中国已有 12 家电视台与 NBA 签订了电视转播合同,在北京等城市 NBA 转播覆盖率提高了 3 倍。

NBA 在引进中国球员方面也是 “ 蓄谋已久 ” ,上世纪 90 年代,宋涛和马健就先后被 NBA

相中,只是后来因伤病等原因没有成行。 1999 年,王治郅成为 “ 正统 ”NBA 球员。短短几年间,姚明、巴特尔、薛玉洋、刘炜快速跟进,更多年轻中国球员被

NBA 球探关注和观察。打中国球员算盘的当事球队,除了竞技角度的考虑,更多的还有商业动机在其中。

从冷静的态度来看,与其认为 NBA 在日益认可中国篮球的水准,还不如说是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让 NBA

根本无法抵挡住诱惑。根据泛亚市场资讯的一项调查显示,中国 15 至 24 岁的男性中 75% 是 NBA 球迷,在 20 至 29 岁的所有人士中, NBA

是他们最爱看的电视转播的体育联赛,全国有超过 31400 多万观众收看 NBA

的节目。中国赛的成功与否、效果好坏,美国人比中国人还关心。篮球评论家单磊分析说,中国这一 “ 新大陆 ” 的发现为 NBA

打开了另一扇门,至少斯特恩可以不必再为海内外市场收视率的问题发愁了。

统计表明, NBA 销售授权标志产品的年零售额在美国本土高达 25 亿美元,而海外同年仅 3 亿美元。对 NBA

的决策者来说,他们并没有把几场比赛的经济效益看得通过这些比赛,传播 NBA 品牌,尽快地开发和占领有 13 亿人口的中国市场,很快,我们将看到更多 NBA

相关产品的连锁店打入中国。

产品开发策略

一个球队的立市之本,便是球员在球场内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水准,这便如同市场上的产品,决定了企业的成败。因此,要像开发产品那样去开发球星。

NBA 的几代经营者都深谙开发球星对于市场开发的重要价值。 斯特恩上台时正值湖人和凯尔特人争霸天下,两支球队各有一个巨星

-- “魔术师”约翰逊和“大鸟”伯德。斯特恩将这一黑一白巨星作为整个 NBA 联赛的形象向市场推广,使球迷在喜欢球星的同时喜欢上 NBA

。在“魔术师”和“大鸟”两人相继在 90 年代退役之后,斯特恩又以乔丹作为主打球星在全世界推广 NBA

。这一策略再次收到奇效,乔丹迷人的笑容、经典的吐舌头动作和神话般的技术征服了全世界的球迷,甚至包括其他国家的篮球球员,使得 NBA 成为国际化的联赛。

乔丹退役后,斯特恩又开始寻找新的联赛代言人,奥尼尔、科比、艾弗森、加内特、麦迪、姚明等人,都是 NBA 新的人选。

NBA 是铁打的营盘,球员进出和转会使之成为活水。 火箭队有一个姚明,已经让全中国球迷趋之若鹜。但 NBA

还嫌不够劲儿,精心挑选了国际球员最多的球队之一国王队来作陪打。迪瓦茨转会减弱了国王队的号召力,于是刘炜进入国王队,成为 NBA 又一张吸引中国球迷的招牌。

多年来, NBA 球场上巨星无数,造星运动引来了越来越多的优秀篮球人才,成就了 NBA

球场上巨星无数,而巨星的出现反过来又对无数球迷形成更大的市场号召力。从市场拓展的角度来说,球市的火爆,市场的扩大,直接得益的当然首推 NBA

品牌和各俱乐部,而球星同样是市场拓展成功的受益者。多年来, NBA 的雪球,正是在这样一种发展氛围中,越滚越大。

国际化策略

近 10

年来,由于美国国内各职业联赛发展都很迅速,棒球大联盟、职业橄榄球联赛和职业冰球联赛都搞得如火如荼,同时一直兴盛不衰的大学联赛这几年也有超过职业联赛的势头。

NBA 及时地调整战略,将眼光放到国际市场。 NBA 在世界各地有 11 处办事机构, NBA 中的国际球员也占到全部球员的 15% 。 NBA

的这些策略使其成为国际上最知名的美国国内联赛。他们的成功已经影响到其他联赛的发展方向,国际化也成为美国国内联赛的发展趋势。

大量招募国际球员、把季前赛和常规赛推出国门,成为 NBA 吸引世界目光、扩展海外市场的有效手段。从 1990 年起,

NBA 已连续在日本举行季前赛和常规赛事。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, NBA 又开始瞄准了中国市场,并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了办事处。 20

年来通过无偿和廉价输送电视节目的手段不断“培育”中国市场。 NBA 的信心来源是“中国 15—24 岁的年轻人已经有 75% 喜欢 NBA( 据 NBA

官方网站评论 ) ”,而且中国人的购买力已经大大提升,并将继续快速上扬。

而在 26 年前的 19 年,当 NBA

总冠军球队华盛顿队远赴中国,与中国国家篮球队进行了两场表演赛时,国人还不知 NBA

为何物,著名体育经纪人夏松回忆说,那时很多中国人以为美国的篮筐比中国的矮,因为电视上的 NBA 片断中球员能够轻松扣篮。

NBA 球员的国际化往往成为其开拓国外市场的敲门砖,在 2004 年, NBA 中国季前赛被炒得火热,除了 NBA

本身巨大的品牌号召力之外,更多的与姚明这位国产世界级明星有着直接关联。如果没有姚明,比赛是否会如此快地来到中国,是否会被炒得如此火热就很难说了。

为了达到“原汁原味”的效果,比赛中的硬件设施如灯光、更衣室、记分屏等一律按照 NBA 原样设置,还包了 3

架专机带来技术人员、啦啦队和裁判等,比赛环境、气氛的营造 “ 一切都很 NBA” 。这其实是 NBA 向海外推广的一项重要原则,他们关心的是 NBA

品牌如何完整地输出,要原封不动地让比赛的环境、流程完全符合 NBA 标准。

另外, NBA 对球队及球星的形象塑造非常关注。到社区搞活动、到校园陪青少年读书,在球场以外体现了 NBA

的职业素养。像乔丹那样的 “ 天王巨星 ” ,当初也照样陪孩子读书。一方面这是联盟的规定,另一方面任何一位球员都知道,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为了从小培养篮球迷。

NBA季后赛是没有工资的,那么球员为什么还要努力打进季后赛?

首先一点是.美国富豪比欧洲富豪舍得投钱.因为NBA是在赚钱.而足球俱乐部经常在赔钱.

第二.世界上最高身价是足球运动员 C罗 .不是NBA球星.这点你要清楚的认识.但是NBA的球员平均收入比足球运动员的高.

第三.一个俱乐部要养的球员和教练组太多了.一个球队的球员基本上都是20多人.从教练组到俱乐部工作人员还要更多.同时还要养整个硕大的足球场和草坪的维护..篮球只需要12个球员左右.教练组人数也是较少的.

我个人打篮球比较多.基本不踢足球.不过我更爱看足球.因为篮球来来去去的得分方式和进攻方式也就那几样.包括扣篮.篮球发展只是在对抗程度更强而已.而足球的进攻方式多种多样.足球发展了100多年.射门和过人方式一直到现在还在推陈出新.而且足球的花式很好看.你去对比一下花式篮球和花式足球.会发现足球比篮球好看.

足球篮球我都爱.打篮球需要对抗性更强一些.但玩足球需要有一点是篮球所不具备的.

那就是.玩足球需要想象力.

拿下NBA总冠军篮球队收入大概有多少?

在NBA。打进季后赛的确对于球员的收入增长来说微乎其微,尽管NBA打季后赛也有奖金,但是对于。绝大部分的球员来说,这个奖金聊胜于无(2014年马刺夺冠也全队奖金不过410万美元),但是球员们依然会非常努力的,希望能够打进季后赛,在笔者看来,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有四点。

第一、NBA是一个商业联盟,球员是这个商业联盟中的个体,而球员想要博取更大的收入,那么,打进季后赛无疑是增加自己曝光率最好的机会。常规赛的收视率与季后赛的收视率不可同日而语,因此,为了使自己。在篮球场下的商业利益价值最大化,大部分的球员应该都是希望能够在季后赛中露脸的。

第二、从球队和球队的核心球员的角度来说,他们大都希望进入季后赛,而这很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角色球员甚至是板凳球员。球队想打季后赛,这个很容易理解,因为他们能够从转播商、广告商那里拿到更多的收益分成,还可以多卖球票;而对于队内的核心球员来说,他们希望打季后赛的更大原因在于要证明自己的实力,即便你是这个球队里的第一球星,如果常年不能够带领球队打入季后赛的话,那么你的身价会暴跌,自然会影响到你接下来签约大合同的概率。

而在球队与队内老大的双重压力之下,作为一些角色球员甚至是替补球员,他们也就即便是真的想打完常规赛就回家休息,也不敢再场上有所怠慢,只能够配合球队和球队大哥们的整体步调,为球队打进季后赛做着自己最大的努力。

第三、作为职业球员的好胜心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。汤姆贾诺维奇些曾经说过:?永远不要低估一颗总冠军的心?,或许总冠军对于很多球员来说是难以企及的,但是季后赛却是一个够一够就可以摸得着的目标。而作为职业球员来说,长时间在竞技场上与对手为了胜利而拼死拼活,所以他们的好胜心明显要高于普通人,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,他们所计较的更多的并不是收入上的多少,而是精神上的一种满足,这是作为职业球员的荣誉感。

最后,季后赛几乎在其实是一个展现球员实力的更好的舞台,这比常规赛来的含金量要高,对于很多不起眼的球星来说,他们可以通过季后赛去为自己谋取一份更大的合同,展现自己更好的实力;对于一些成名的球星来说。他们也可以通过季后赛,像一些自己心仪的球队展现自己的实力,证明自己有带队的能力;即便是不是谋求转会,也可以现在的球队展示自己具备更高的能力。

因此综合以上四点,尽管从经济角度来讲,打季后赛对于球员的收入没有什么太大的提升,但是球员依然会为了季后赛而做不懈的努力。

CBA篮球各个篮球队靠什么挣钱?打赢了或者总冠军都是谁给球队钱?

作为球员也有收入的!

今年NBA的季后赛收视率创下历史纪录,同样,他们的季后赛奖金也同样创下了纪录,达到了惊人的1100万美元(比2008年提高了100万美元,1996年时季后赛奖金是800万美元)。

这个1100万美元奖金,NBA共分两种颁发形式,一种是对获得了东部和西部两个分区前6名球队的奖励,这部分奖金是228万美元。

第二种是对获得了季后赛资格的16支球队的奖励,这16支球队会各获得164168美元,共计2626688美元。

季后赛中走得越远,奖金就越高,进入最后总决赛的两支球队,会去争夺总额高达3238863美元的奖金。夺得总冠军的球队,不仅会戴上价值数万美元的冠军戒指,而且会获得1948042美元的总冠军奖。获得亚军的球队,也会获得1290821美元的奖金。

如果湖人队夺得了最后的总冠军,他们的奖金会达到惊人的2907943美元。如果魔术夺冠,他们的奖金会是2796902美元。

今年是火箭12年来首次杀进季后赛第二轮,他们打破季后赛首轮不胜魔咒的同时,也收获了近12年来数额最丰厚的奖金。火箭今年奖金共有468579美元,这笔钱由以下3部分组成——常规赛西部第5名奖(109074美元)、季后赛首轮奖金(164168美元)、季后赛半决赛奖金(195337美元)。

58年翻了200倍

NBA是从1951年开始设立季后赛奖金的,那时候BAA刚吞并了NBL,为不引起法律纠纷,BAA改名为NBA。当时,NBA职业篮球在市场上的竞争力,远不如职业棒球和职业橄榄球,NBA比赛由于缺少高水平球员,比赛平淡无奇,到现场看球的观众冷冷清清。为刺激球员好好打球,他们开始设立季后赛奖金。由于没钱,当时的季后赛奖金总额只有可怜的5万美元。

随着NBA水平不断提高,这个联盟开始有了较多金钱,到1982年时,他们的季后赛奖金达到了150万美元。

NBA季后赛奖金蹦着高地上涨,从大卫·斯特恩年成为NBA第四任总裁开始。他年接手NBA时,这个联盟总收入仅1.92亿美元。现在,仅NBA授权产品收入就高达近30亿美元,NBA的总收入更是高达45亿美元。

手里有了足够多的美元,斯特恩决定大幅度提升季后赛奖金数额,到2008年,季后赛奖金总额达到了惊人的1000万美元,今年又达到了1100万美元,是1951年的220倍。

用这么多的钱来奖励取得好成绩的球队,NBA进入了打得越好得钱越多——得钱越多越有钱买好球员——好球员越多成绩越好的良性循环

奖金如何分

对于奖金的分配,NBA没有硬性规定。拿到奖金后,各队可根据各自实际来确定分配方案。一般会按照多劳多得原则来分配,但每个球队都会有个特殊的定额,整个赛季出全勤的球员,会得到一笔全勤奖,出勤不高的,会被球队扣掉部分奖金。

除球员外,各队的教练、助理教练以及训练师和其他工作人员,都会得到部分奖金。有的球队,在分配这笔奖金时,会把教练班子成员和球员一视同仁。

有些球队,甚至还要拿出部分奖金来,分给主场球馆的工作人员,甚至还会分一些奖金给常年跟随球队访报道的记者。

虽然这些奖金看上去数额不小,但拿出分配名单后,落到每个人头上的钱,也就不多了,像邓肯、“小皇帝”这样的超级巨星,能拿到手10多万美元就不错了。

奖金如何花

分到手的季后赛奖金,有的会达到近10万美元。这笔钱对于一般家庭来说,数额不小,但对于平均年薪达到500多万美元的NBA球星来说,就是小钱了。所以,许多人对这笔钱并不看重,像19年乔丹率公牛队夺得总冠军后,他们获得了120万美元奖金。按照论功行赏原则,乔丹获得了10多万美元,这笔钱对于接下来的赛季和公牛签下了3300万美元年薪的乔丹来说,简直是小菜一蝶。“飞人”连眼都没眨一下,就将这10多万美元捐给了芝加哥当地一个慈善组织。

姚明也是一位乐善好施的球员,2005年他率火箭杀进季后赛,虽然他们最终被小牛4∶3击败,但他们仍获得了235981美元奖金。姚明是队中重要球员,他获得了1.5万美元奖金。球队宣布完奖金分配方案后,姚明对这笔钱连领也没领,就直接宣布捐给了休斯敦的一个慈善组织。麦迪则将自己分到的奖金,捐给了自己的慈善基金会

NBA的球队拿到冠军,它的老板怎么赚钱?老板花那么多钱去请人打冠军,貌似老板也没赚钱啊

NBA成立于1946年6月6日,至今曾经有75年的历史,在不时探究与理论中,NBA逐渐成为一个很赚钱的商业联盟,如今全联盟30支球队都处于盈利状态,收益一年比一年高,球队市场估值也涨得很快,持有一支NBA球队就是持有一支不时上涨的股票,十分赚钱。

跟NBA比起来,CBA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公司,在1995年才正式创建,至今也只要26年的时间,还有许多规则不完善,也没有特别完好的盈利链条,招致一些球队能赚钱,一些球队却在亏钱。那么问题来了,目前CBA球队有哪些收入渠道呢?

一、CBA公司分红

每支球队的球员们卖力打球,提升竞赛的欣赏性,吸收球迷的关注,只需有流量就会有转播商和广告商上门寻求协作,例如去年CBA和咪咕达成了独家转播协作协议,合同金额为5年40亿元,咪咕每年都要支付几个亿给CBA公司,成为将来5个赛季CBA数字媒体战略协作同伴、5G+全场景独家协作同伴,以及取得将来5个赛季全部CBA联赛、全明星周末的互联网转播权以及运营商独家IPTV转播权。

再比方2012年的时分CBA和李宁达成资助协议,双方签下5年20亿元的合同协议,CBA球员的球衣和球鞋全部由李宁公司提供,光光是跟李宁公司协作,CBA一年就有4亿元的收入,还有其他品牌的资助,资助费成为CBA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。

每年CBA公司都会给各支CBA球队分红,每支球队每年都会得到1200万元左右的分红,而进入季后赛的球队会有新的分红,进入决赛以及取得总冠军的球队分红会更高,总冠军球队还有奖金。

二、球队资助

每支CBA球队会有本人的资助商,比方广东宏远队原来的资助商是东莞银行,去年换成了云南大益茶业,资助合同为3年1亿元,宏远队每年能从大益茶业取得3000多万元,作为CBA关注度最高的球队之一,宏远队成为CBA最赚钱的球队之一。

另外,宏远队还在球馆比拟醒目的中央设立广告位,由于这支球队实力强劲,球迷上座率很高,球馆内广告位的租金也比拟贵,他们又能从中赚到不少钱。其他球队也是应用资助商和球馆广告位的方式运营,但是关注度没有宏远队高,赚到的钱自然就比宏远队的少。

三、门票收入

在没有疫情和疫情根本上被控制之后,门票也是CBA每支球队的收入来源之一。CBA门票单场票价从50元到980元不等(2019-2020赛季的数据),宏远队的主场能包容上万名球迷,即便上座率只到达一半,也有不菲的门票收入。

不过CBA门票的收入并不是球队完整取得,需求给票务公司分红,需求给联盟分红,最后联盟将收益再分红给CBA球队,这能让一些实力不行、关注度低的球队多取得收益,也就是把宏远队这种抢手球队的利益蛋糕分给一些收入低、以至亏损的球队,让每支球队都能继续运营下去。

从这三种主要的收益形式就能发现为何有些CBA球队特别赚钱,有些CBA球队却在亏钱了。固然赚钱形式相同,但是由于成果不同,取得联盟的分红不同。由于球队实力不同,关注度不同,取得的资助合同不同,球馆上座率不同,门票收益不同,球馆广告位的租金收入不同,所以这些球队有的赚得多,有的赚得少,有的主要收入就靠联盟的分红,当取得的分红少时,在支付球员工资、其别人员工资,还有其他的开支,一年下来不赚钱以至亏损也是正常的。

这些年CBA不断在效仿NBA的运营形式,固然比拟坎坷,但是商业化曾经比拟明显了。NBA也是到了2011年签署新的劳资协议后才完成全部球队盈利的,希望CBA也能在往后的开展中让一切球队盈利,球队有钱,才有新的投入,才有更美观的联赛。

最大的收入是球票,一张球票差不多要击败人民币(像有实力的球队肯定还要贵),一个球馆一万多作为都有,一年最好82场这样就赚了几亿了,这还差不多是平均的,好球队更多(当然差队就惨了),进了季后赛那球票更贵也更难买了(冠军球队就更不用说)。另外还有电视转播,赞助,广告费可以赚,所以经营得当是能赚钱的。不过现在赚钱的不多,2010-2011赛季就有22位老板亏钱了,从而导致了2011年的停摆。